发布时间:2024-03-26 14:13:42 阅读:2619
当下,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正成为山东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那么,山东将怎样破题工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培育、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布局新质生产力产业链 “山东将把培育新质生产力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王茂庆在3月8日举行的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山东工业规模体量庞大、产业体系完备,具备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 据王茂庆介绍,围绕新质生产力培育,山东将着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培强壮大新兴领域、动数实深度融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聚焦聚力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继续深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两大工程,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开展联合攻关,确保今年实施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3000项左右,培育推广“三首”新产品600项以上,进一步畅通“实验室-产品-市场”的技术成果转化渠道。健全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体系,支持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做强产业人才队伍,新培育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51%左右。 坚持做强优势与夯实基础同向发力,切实为新质生产力筑牢发展根基。一方面,聚焦高端化工、汽车、智能家电等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强链延链补链,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全力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确保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位势。另一方面,聚焦冶金、石化、轻工等传统产业,发挥技术改造的“点石成金”作用,启动实施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一业一策”完善改造提升方案,年内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万个左右,有效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延伸、高附加值拓展。 据王茂庆介绍,山东将把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按照点上突破、抢占前沿的思路,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程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行动,加紧研究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前沿技术攻关项目20项左右,加快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济南空天信息产业园、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园、潍坊元宇宙产业园、烟台东方航天港等一批未来产业集聚区。 数字经济是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山东将坚持一手抓数字产业化,以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为主线,深入实施“十大工程”,全面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确保信息技术产业营收继续保持10%以上增长。一手抓产业数字化,扎实推进“工赋山东”“工赋百景”,高标准打造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力争年内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90%左右,新增“上云用数赋智”中小企业15万家以上。 王茂庆表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将深入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在源头控碳上,深化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等专项行动,一业一策优化产业政策,提升重点行业和产品产出效率;在过程减碳上,聚焦生产全过程各领域,积极推广应用绿色加工、节能节水等技术装备,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在末端降碳上,积极打造资源综合利用循环体系,推动大宗固废规模化高值化利用,今年力争推动超过20%的“两高”行业企业产能达到能效标杆水平,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4%以上。 实施中小企业“活力提升年”行动 “推进新型工业化离不开中小企业,将强化专精特新主体支撑、融链固链服务支撑、数字转型平台支撑、特色产业集群支撑,实施中小企业‘活力提升年’行动。”王茂庆透露。 据介绍,山东将开展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挖潜强基”行动,逐市逐县摸清“种子”企业,深度挖掘培育基础,以点带面扩大专精特新后备力量。组建“专家服务团”,用好“创新服务券”等政策,扶持优质中小企业逐级补差提升,今年将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瞪羚独角兽企业300家,确保国家级优质企业数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十链百群”专项行动,围绕11条标志性产业链、100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两大重点”,整合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服务机构、商会协会“四类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全年举办省级对接服务活动30场,带动市县举办各类对接活动1000场以上,进一步打响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山东品牌”。 依托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一个创新体验中心、搭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培养一支专业人才队伍、完善一套专业工具箱、出台一揽子专项措施,全年培养100名以上数字化评测诊断咨询师,推动1000家以上优质中小企业、10个左右特色产业集群和2-3个标志性产业链先行先试,加速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规模化普及,助力中小企业乘“数”而上。 实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跨越提升行动,建立梯度培育库,新培育省级特色产业集群30家左右,力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继续领跑全国。开展“特色产业集群服务行”,升级“特色产业集群·云上展厅”平台功能,组织开展集群企业云采销系列活动,推动更多中小企业进入大企业供应链、提升市场份额,不断塑优中小企业发展生态。 5个“统筹推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厅级干部于明兵在发布会上表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我省加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方向引领和关键支撑,将重点抓好5个方面的“统筹推进”:即统筹推进产业结构提质升级、统筹推进产业链条补强固延、统筹推进数实经济深度融合、统筹推进生产模式变革创新、统筹推进生产要素绿色转型。 于明兵介绍,将聚焦钢铁、石化、汽车等重点行业,持续优化产业布局,通过产能整合谋划实施一批支撑性项目,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在现有32个集群的基础上,再培育10个左右省级集群,加快构建“产业+配套、平台+生态、技术+赋能”的发展模式。聚焦空天信息、量子科技、虚拟现实等前沿领域,集中培育15个未来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带动产业能级整体跃升。聚焦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薄弱环节,依托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载体,紧密衔接国家先进制造业发展、重大技术攻关等支持专项,每年开展50项左右重大产业攻关,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产品,切实提升产业链的安全韧性水平和协同互补能力。 加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加快布局发展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培育一批数字产业集聚区。加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发挥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等国家级“双跨”平台作用,加快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力争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左右。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培育推广一批高水平智能制造装备,每年培育100家左右智能工厂,探索形成一批成效明显、可复制、易推广的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强工业设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专业设计机构和知名设计品牌,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共享制造平台,实现生产方式的流程再造和效率提升。持续推进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水平改造提升,指导企业制定“一企一策”改造方案,力争到2025年,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保持在30%以上。全面抓好能源转型,提速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力争今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亿千瓦,为产业发展提供低碳、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 科技创新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 “省科技厅将聚力在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塑造新优势,围绕提质增效传统产业、集群集聚新兴产业、抢先布局未来产业持续发力,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创新的思路和举措助力新型工业化。”山东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王洪国在发布会上表示。 王洪国介绍,将聚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围绕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关键问题,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聚焦11条标志性产业链,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和示范工程,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在人工智能、深海空天等未来产业领域,实施前沿技术攻关,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聚力发挥企业创新主力军作用,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由企业牵头集聚创新资源,组织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增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力与活力。 聚力增强科技创新平台效能,积极做大增量,争取创建国家创新平台,布局高能级省级创新平台;盘活存量,推进省重点实验室重组;提升质量,做好服务保障,确保重大创新平台发挥好核心技术攻关作用。聚力构建高质量区域创新体系,积极引领黄河流域协同创新,在现代农业、环境治理等领域,加强与沿黄省区科技合作,推动在成果转化、人才引育等方面实现合作共赢。 聚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效能;建设“山东科技大市场”体系,完善“山东好成果”遴选发布推广机制,一体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出、评价和运用转化。聚力营造科技创新生态,深化科技领域改革,加强科技人才引育,推进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完善项目评审遴选机制,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鼓励、支持省属企业加快新型工业化 山东省国资委副主任周洪文表示,国有企业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主力军,将鼓励、支持省属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数字经济,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扎实做好新型工业化各项工作。 周洪文介绍,将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省属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指导意见》,强化考核激励,对独立或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现有工资总额难以满足薪酬激励需要的省属企业,按照不超过正常工资总额的5%设立专项资金。深入开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大力实施研发平台建设“扩面提质”工程,推动规模以上省属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 建立完善省属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管理体制机制,制定出台《关于推动省属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政策》,加快构建指标统计办法,搭建常态化管理平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逐年提升,确保2025年底达到18%。狠抓节能减排,指导9户重点用能企业编制碳达峰工作方案,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绿色化水平,坚决淘汰低效落后产能。 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促进省属国资国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组织开展省属企业数字化转型素质提升活动,依托“数字国资云课堂”,邀请行业专家开展线上培训,培育更多数字领域高水平技能人才。推动省属企业数字技术与研发设计、生产运营、经营管理、用户服务等深度融合,持续建设数字化转型典型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