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企业信息化,真正的信息化服务是什么样?
发布时间:2024-05-07
10:03:16
阅读:2538
企业信息化其实是一个很广的概念,因为所谓的信息化不过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提供了一种公司管理的新工具,既然是一种工具,它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能性,也就很难给出一个特别明确的概念或者说描述出一个场景。
之前所有的信息化,其实都是在围绕着第一个层面进行。
然而,近几年提出的大数据实际上才是真正能直接产生效益的。
一、信息化的构建过程
所以很多企业对致力于想通过大数据的手段来提高自己的收益,对大数据的热衷也与日俱增,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大数据必须建立在前期做的基础信息化工作之上。
其实探究一下很容易发现,企业信息化的流程是这样的:
-
通过分析公司的业务流程,就是所谓的业务流。
-
根据以上的业务流,搭建出来数据流。
-
根据数据流所产生的数据,进行积累。
-
对所积累的大量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
在这个阶段,软件发挥着主体作用,其核心目标在于支撑整个企业流程。这个阶段的软件通常基于行业的通用业务逻辑来构建,例如ERP、OA等常见系统。
尽管不同公司在业务主体上与行业标准一致,但在实际业务需求分析中,它们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以企业流程为核心的信息化需求逐渐浮现出来。在信息化的初级阶段,由于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工具较少、开发成本较高,标准化产品应运而生。然而,在实践中,许多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随着信息化工具的多样化和开发成本的降低,针对性的信息化解决方案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企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目标在于实现企业的流程规范化、管理简便化、信息对称化。其本质在于提高数据流转的效率,使数据可视化并透明化。随着元数据不断被采集并累积,数据量逐渐增大,为实现大数据分析提供了基础,从而为企业带来更深入的洞察和优化机会。
当我们谈论大数据时,首先联想到的是海量的数据。然而,仅仅数据的数量多并不足以称之为大数据。更重要的是,这些数据需要具备相互关联、互通互融的可能性。大数据应当构建在一个广泛且各节点可及的基础之上,犹如一张无边无际的网,每个节点都彼此相连,确保数据的流通与共享。因此,保障各节点的可达性成为了大数据的核心。
以一个实际案例为例,之前在西北的某个铁路局,虽然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但存在诸多问题。他们使用着多达三四百套的系统,员工常常需要在三个系统中重复录入相同的数据。这种状况不仅违背了企业信息化的初衷,还极大地增加了员工的工作负担。如果信息化不能以人为本,更好地服务于员工,提高工作效率,那么它只会成为员工的额外负担。
对企业而言,利用业务积累的数据服务于未来的商业决策至关重要。
然而,传统的以软件为导向的方式虽然降低了企业的前期成本和风险,但同时也限制了大数据的形成。这是因为标准化软件主要解决通用性问题,而忽视了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为了维护自身的技术壁垒和市场占有率,软件公司往往会设计自带排他性的系统,从而形成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这与大数据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原则背道而驰。
要推动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打破这种封闭的生态模式。这不仅关乎企业的利益,更关键的是它阻碍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为了解决信息孤岛和技术壁垒问题,我们需要对整个信息化过程进行重新思考和构建。
-
点:从员工实际工作中繁琐、机械性强的任务入手,提高他们在单个工作环节的效率。
-
线:当各个“点”的问题得到解决后,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业务流程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
面:当多条业务线完成信息化后,将这些业务线横向关联起来,形成全面的业务信息化网络。
-
体:通过多个“面”的信息化,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完整信息化体系。
这种体系的目标是逐步实现企业整体的信息化建设,这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需要不断深化和完善。
信息化的公司的本质,不再是提供技术或者软件,而是提供信息化服务,是一家技术型服务公司,如同现在家政维修公司一样,他提供的是一种服务,而不是卖一套维修工具,然后告诉用户怎么使用。我们找家政来打扫卫生,我们需要的是定期的保洁服务,而不是每次来售卖一套清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