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21 15:53:07 阅读:2333
陈平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枣庄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枣庄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我们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节点、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枣庄抢抓重大机遇、经受重大考验、赢得重大发展的五年。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砥砺奋进、攻坚克难,胜利完成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时代答卷。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加快动能转换,发展质效稳步提升。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95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5.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58.9亿元,剔除消化虚收因素年均增长12.5%,其中税收收入年均增长1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突破2000亿元。累计实施省市级重点项目590个,完成投资199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42.6%,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1.3%,拥有上市企业5家、营业收入过百亿企业4家,枣矿集团营业收入突破1600亿元,山能鲁化荣获省长质量奖。获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连续三年获得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优秀等次,两次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转型发展成效日益显著。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持续迸发。党政机构、事业单位改革顺利完成,农业农村、国企国资、财税金融、开发区等重点领域改革全面落实,完成190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任务,320项改革经验获得国家和省级层面肯定。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出台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双20条”,“枣惠达”服务平台实现奖补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办,“企呼枣(早)应、接诉即办”平台上线运行,企业和群众办事越来越方便。滕州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台儿庄古城文化产业园创建为国家级示范园区,获批4个省级化工园区。长三角高端制造业转移示范基地、国际闲置品循环链试验区、中国兽药谷等招商平台成功搭建,枣庄内陆港开港运营,枣庄欧亚班列开通运行,入选国家二手车出口试点市,嘉誉、鲁华跻身全国商品市场百强。全市货物进出口年均增长28.7%,实际利用外资翻两番。累计签约过10亿元项目354个,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506名。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统筹城乡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实施了一批市政工程、新建了一批便民设施,建成区面积达到221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41.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突出中心城区首位度,双子星广场成为城市新地标,枣庄学院新校区一期投入使用,世纪大道、惠民铁路竣工通车,BRT市域全覆盖。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粮食生产屡创新高,去年达到183万吨,美丽乡村示范村达到997个,“双十镇”建设稳步推进。庄里水库建成蓄水,万年闸复线船闸通航运行,枣庄机场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枣木高速东延、京台高速改扩建、枣菏高速、新台高速建成通车,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高速能绕城。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PM2.5浓度下降40%,大气优良天数增加49天,优良水体比率达到100%。实施“山水林田大会战”,修复破损山体6200亩,新建提升环城绿道196公里,枣庄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天更蓝了、环境更优美了。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保障改善民生,人民生活越过越好。民生投入持续加大,累计完成民生支出999.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7.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772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9.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214个省定贫困村全部摘帽,扶贫协作任务圆满完成。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老旧小区、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城乡环卫一体化、镇域路域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天然气镇镇通、公交车村村通、硬化路户户通基本实现。大班额化解和“全面改薄”顺利完成,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66所。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达到26家,每千人床位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医保经办服务实现全覆盖。市文体中心全面开放,国家一级文化馆、博物馆达到8家,奥运金牌实现零的突破,市九运会、十运会成功举办,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民主法治,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支持人大、政协依法依章程履职,8部地方性法规颁布实施,“双月协商”和党政领导领办重点提案有序开展。积极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民主党派、工商联、民族宗教、港澳台侨等工作不断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作用充分发挥。深化“平安枣庄”“法治枣庄”“食安枣庄”建设,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效明显。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枣庄舰正式授旗入列,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三连冠”。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围绕中心、主动作为,一切力量向大局聚焦,一切工作向大局靠拢,汇聚起谋发展、促和谐、保稳定的强大合力。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从严管党治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精心组织建党100周年、建市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营造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的浓厚氛围。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县级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全覆盖,全省首个全国国家安全教育基地正式启用,铁道游击队党性教育基地建成开放。围绕事业发展选干部配班子,重视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建立健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制度机制,圆满完成县乡村换届。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村集体经济收入相继“脱壳”“消薄”“破五”。深入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组建市县两级监察委员会、巡察机构,实现巡察全覆盖。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营造了风清气正、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
回顾五年的奋斗历程,市委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从“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新枣庄”的美好愿景,到“先把经济搞上去”的目标定位,再到“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战略指引,一以贯之深化发展思路,与时俱进调整策略方法,不断推动枣庄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站在“十四五”开局的新起点上,我们坚定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部署开展三年攻坚突破行动,明确“一年夯实基础、两年全面提升、三年实现突破”目标任务,制定推进措施,出台优惠政策,建立保障机制,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省级重点项目数量、百亿级企业培育、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等实现历史性突破,GDP增幅全省排名取得16年来最好位次,工业经济加速崛起,发展势头日益强劲。我们突出坚持“抓重点、重点抓”的工作方法,从事关全局的大事抓起,先后部署了“6+3”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双十镇”建设、“山水林田大会战”、民营经济发展等重点任务,特别是突出锂电产业集聚发展,编制了发展规划,组建了产业联盟,对外招引、对内培育齐头并进,投资200亿元的欣旺达动力电池及配套项目落地建设,锂电产业集群入选科技部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纳入省重点产业布局,“山东锂电看枣庄”的规划目标逐步变成现实。我们倡导树立“快就是大局”的效率观念,坚持工作快谋划、项目快推进、问题快解决、对上快争取,能干多快干多快、要干多快干多快,以高效率赢得了高速度,以快节奏换来了快发展。我们大力发扬“我就是枣庄”的主人翁精神,各级干部担当作为、务实笃行,领导领衔推进、部门靠上帮包、专员一线服务,链长、河长、山长、路长各尽其责、带头攻坚,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积极参与,大家争着干、比着干、帮衬着干,“枣庄发展我有责、枣庄进位我光荣”成为全市上下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放眼今天的枣庄,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路径更加清晰、步调更加一致,人心思齐、人心思进、人心思上,正在发生一系列基础性、趋势性、关键性的可喜变化。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市委继往开来、接续奋斗的结果,是全市1.1万个基层党组织、23万名共产党员、426万枣庄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十一届市委,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离退休老干部、老领导,向驻枣部队、武警官兵和中央、省驻枣单位,向所有为枣庄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五年来的探索实践,让我们深切体会到,办好枣庄的事情: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只有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把牢方向、行稳致远。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更是重塑枣庄辉煌的唯一选择。只有找准发展路径、保持发展定力,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抢抓机遇、突出重点、拉长优势,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只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的“幸福指数”,才能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获得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不竭动力。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枣庄发展的每一步也是在攻坚克难中取得的。只有奔着问题去、迎着困难上,用好改革思维、创新办法,拿出更多真招实招、硬招高招,才能攻克重重难关、解开道道难题,不断把枣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只有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产业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强、对外开放不足的问题还很突出;资源要素愈发趋紧,生态环境仍需改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根本形成;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保障改善民生还需持续加力;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领域风险不容忽视;干部思想作风能力建设还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仍任重道远,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必须靠发展来解决。只要我们知重负重、知责担责,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发展不动摇,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推动枣庄在新的征程上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历经60年的披荆斩棘、风雨兼程,今天的枣庄已经整装待发、蓄力远航。今后五年,我们既要圆满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更要乘势而上、再进一步,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打下坚实基础。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科学研判未来发展的时和势,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放眼全局,机遇与挑战并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全球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尽管挑战前所未有,但“东升西降”的世界格局已成大势,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环顾周边,合作与竞争交融。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鲁南经济圈等战略的深入实施,区域一体化发展步伐持续加快,必将有力促进产业互补、要素互通、市场互动。这既为区域合作释放广阔空间,也让区域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谁能先人一步、抓住机遇,谁就能脱颖而出、赢得主动。审视自身,希望与困难同在。经过五年来的不懈奋斗,我市产业基础更加坚实、改革动力更加强劲、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干部队伍更加过硬,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推动枣庄跨越赶超、重塑辉煌。展望未来,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加速总量崛起的压力、推动产业升级的压力、保障改善民生的压力、防范化解风险的压力多重叠加,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很多短板要补、很多硬仗要打。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善于捕捉时机、化危为机、抢占先机,因势利导办好枣庄的事情,不断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聚焦省委“六个一”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打造财富共创、城乡共建、民生共享、生态共美、社会共治的美好家园,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质效持续优化,创新力明显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总量实现位次前移。地区生产总值迈上3000亿元台阶,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进入高收入发展阶段。
——产业层次实现新跨越。“6+3”现代产业体系逐渐完善,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配套更优、竞争更强的产业生态基本形成。先进制造业支撑带动作用持续增强,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0%。锂电产业规模质效同步提升,绿色安全新能源典范城市、中国北方锂电之都城市新名片更加靓丽。
——城乡品质实现新跨越。“一主、一强、两极、多点”市域发展格局更加巩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中心城区首位度更加凸显,城市功能和能级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城乡差距持续缩小,“双十镇”走在全省镇域经济发展前列,美丽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诗意田园。
——绿色发展实现新跨越。碳达峰、碳中和稳步实施,万元GDP能耗完成省下达任务,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基本形成。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山水林田大会战”取得重大成果,“一城山水满城绿,满城园林一城景”的美丽画卷呈现在全市人民面前。
——民生福祉实现新跨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共同富裕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群众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更加完善,教育医疗更加优质,居住条件更加舒适,交通出行更加便捷,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全市人民过上更加舒心、更高质量的幸福生活。
——党建工作实现新跨越。管党治党责任全面压紧压实,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加强,堪当时代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不断壮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党群干群关系更为密切,良好政治生态持续巩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踏上新的赶考之路,实现既定奋斗目标,必须善于“抓重点、重点抓”,找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确工作方向和中心任务。市委认为,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充分仍然是最大市情,民生领域短板多、城乡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最大实际,这是最应该解决、最急需解决而且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为此,我们要进一步理清思路、瞄准关键、精准发力。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坚持大抓工业、抓大产业,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持续做大总量、做优存量、做新增量、做高质量,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打牢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在做大做好“蛋糕”的基础上切好分好“蛋糕”,持续补短板强弱项、办实事解民忧、保基本兜底线,努力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让群众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红火。这两方面归结起来就是“坚持战略引领、推动共同富裕”,这是枣庄发展的主旋律、主思路,也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中心任务,必须成为全市干部群众的广泛共识和一致行动。各级党组织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找准目标定位,谋划重点工作,开足马力向前冲,砥砺前行向未来,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同志们!崭新征程已经开启,宏伟蓝图鼓舞人心。只要我们一棒接着一棒跑,苦干实干加油干,“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之路必将越走越顺畅,共同富裕的画卷必将越绘越美好!
坚定不移实施
“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枣庄因工业而立、因工业而兴,未来也必将因工业而强。今后五年,我们要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在三年攻坚突破行动的基础上,再用三年时间扩大战果、塑成优势,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
(一)夯实工业基础。聚焦工业率先突破,培育壮大以六大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6+3”现代产业,走出一条具有枣庄特色的工业现代化之路。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地区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要紧紧围绕六大先进制造业,强化规划引领,推动链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高端装备产业突出龙头培育,带动数控机床、专用装备等产品走高端、创品牌、闯市场,加快建设全国知名的机床生产基地和销售中心。高端化工产业重在延链强链,抓住“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机遇,快速壮大氨基和醇基两大标志性产业链,建成国内重要的绿色化工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聚焦锂电集中发力,积极推进全市域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在氢能、生物质能等方面实现大突破。新材料产业瞄准“高精尖特”,聚焦光纤、功能纤维、无机功能材料等优势领域,打造行业领先、全国知名的特色前沿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新医药产业深耕细分领域,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兽用药品、健康食品四大板块同步推进,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向工业赋能,推动5G通讯、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等未来产业,抢占发展“智”高点。各区(市)、枣庄高新区要坚持产业定位,持续精准发力,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聚力培育产业新亮点。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支持枣庄集聚发展锂电产业”,这是巨大鼓舞、更是重大机遇。我们必须坚持既定思路、坚定发展信心,持续扩规模、延链条、提品质,力争五年内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打造全省首位、全国领先的锂电产业集聚区。坚持全链条覆盖,精准招引一批头部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全力支持吉利、欣旺达、绿能集团、丰元锂能、中材锂膜、精工电子、星驾科技、博雷顿等企业滚动发展,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同步推进,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链条有机衔接、产品协同配套、企业合作共赢。坚持全区域布局,建设枣庄高新区锂电核心基地,引导各区(市)建设协作配套区,形成“一核引领、多点支撑、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坚持全周期服务,完善政策支持、金融供给、人才保障、技术研发、物流交通等产业服务体系,支持检验检测、产业联盟、产业学院、会展交易等平台建设,争创省级锂电新能源创新创业共同体,构建更具吸引力、更具竞争力、更具影响力的产业生态,为枣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支持。
强力推动技术改造。产业只有跟上时代才不会被淘汰。要深入开展“技改焕新行动”,推进建材、纺织、食品、造纸等传统产业降本增效、焕发生机。突出智能化改造方向,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力争五年内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实现全覆盖,打造京沪廊道智能制造高地。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扩大“鲁班故里·枣庄建造”建筑行业品牌影响力。持续做大技改基金规模,健全技改奖补政策,最大力度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最大程度调动企业家积极性,最大限度用好市场机制,技改投资增速保持10%以上。提高技改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立足枣庄、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技改服务商,打造一批智能化技改标杆示范企业,探索形成工业技改的枣庄模式。
全力抓好项目建设。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产业。要提升项目谋划能力,紧盯国家政策导向,策划包装一批补短板、增后劲、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动态储备亿元以上项目1000个,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里的“大盘子”。探索建立企地合作交流机制,支持中国建材、枣矿集团、山能鲁化、联泓新科等持续扩投资、上项目。坚持“招大引外、招新引高”,精准运用以商招商、基金招商、合作合资、市场换投资等方式,特别是突出产业链招商,力争每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00个、50亿元以上项目20个,促成一批百亿元以上项目落地实施。加强要素保障创新,强化政策协同,对内深入挖潜,对上积极争取,推动精准供给,以新思路新举措打破要素“天花板”。健全完善集中开工、现场办公、观摩评比等制度,严格落实领导帮包、“红黄蓝”管理、重大项目联席会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等机制,对“疑难杂症”实行市区联动、提级办理、顶格协调,畅通项目建设“绿色通道”,让“好”成为为企服务的标配,让“快”成为项目建设的常态。
着力促进产业融合。当前,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融合发展已成大势所趋。要坚持抓工业带产业、抓工业促产业、抓工业兴产业,推动一产往后延、三产走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向特色化发展,深度开发利用石榴、马铃薯、长红枣、火樱桃等特色农产品资源,支持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园、山亭大健康食品产业园建设,培育观光农业、民宿经济、农村电商、休闲康养等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新型商贸物流业,主动融入双循环、对接大市场,建成区域性物流枢纽和商品集散中心。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引进集聚更多金融机构,丰富金融业态,优化金融生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实施传统消费提质、新兴消费扩容、城市商圈智慧化改造、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四大行动”,积极适应消费新需求。发展特色文旅康养业,推动文旅康养深度融合,打造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区域性康养基地。
(二)做强发展支撑。集中政策、集中资源、集中力量,突出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创新平台、建设产业园区、推进重大基础设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核支撑。
强化企业梯队培育。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企业强则经济强。要坚持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举、壮大规模与提高效益并重,今年启动实施十大龙头企业培育行动,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企业重点支持,推动更多企业迈上百亿级。加大“准四上”企业培育力度,一企一策、精准帮扶,每年新增“四上”企业500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50家以上。加强企业上市服务,每年新增上市公司2家以上,实现上市公司县域全覆盖。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每年新增“好品山东”企业10家以上。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机制,到2026年底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2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0家。扶持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每年新增省级以上瞪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等高成长型企业30家。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强“创二代”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打造更多“百年老店”。
强化平台能级提升。平台是配置资源的载体,能级越高对经济支撑作用越强。要树立平台思维,以十大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做大做强各类平台,让更多优质资源汇聚枣庄、服务枣庄。推动研发平台扩量提质,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新增院士工作站、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创业共同体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0个。提高公共平台服务水平,完善信息咨询、中试熟化、检测认证等全链条公共服务体系,增强辐射带动效应。发挥长三角高端制造业转移示范基地作用,推动枣庄(上海)产业促进中心高效运行,打造招商引资“桥头堡”、成果转化“孵化器”。举办锂电产业展览会、中小机床展销会、薯业博览会等高层次展会,不断提升枣庄对外知名度。
强化园区集聚效应。园区能够集聚生产要素、降低配套成本。要坚持把园区作为发展的主战场,构建国家级开发区示范引领,省级开发区、专业园区、特色园区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突出科学规划,立足产业优势,优化园区空间布局,严格投资强度、亩均税收标准,提高投入产出效益。明确发展定位,每个园区重点打造1至2个主导产业,吸引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省市区重点工业项目和产业链重大项目原则上全部落户园区。推动资源要素、政策措施向园区倾斜,实施精准定向赋权,搭建“园区吹哨、部门报到”平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化工园区绿色安全发展,实现智慧化综合管理平台全覆盖。支持枣庄高新区、滕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千亿级园区,力争跻身全国一流开发区行列。省级开发区加快跨越发展、实现位次前移。建设“区中园”“园中园”,重点打造十大特色园区,推进特色产业加速集聚。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既能稳投资稳增长,又能利长远促发展。要坚持优化提升、适度超前原则,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运营枣庄机场、临滕高速、新台至京台台儿庄连接线、京杭运河二级航道,加快推进济枣高铁、枣徐铁路、枣临城际铁路,超前谋划轨道交通线网,构建“公铁水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实施国省干线公路改造提升工程,畅通中心城区“大外环”,形成“八纵八横”国省道公路网。开工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全面完成西城区水系水环境治理、“两库四河”水系连通、陶沟河北洛截水沟片区综合整治等水利工程,构建现代水网体系。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推进物联网、5G应用、充电桩等项目建设。今年确定的十大基础设施项目,要加快推进,争取早日完工,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三)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以改革破题开路,以开放拓展空间,以优化营商环境集聚要素,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更大力度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积极争取国家级和省级改革试点,加快滕州系统集成改革试点县建设,全力打造综合改革升级版。聚焦经济领域改革攻坚突破,在科技创新、国企国资、财税金融、文旅融合、民营经济等重点领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提升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全面激活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坚持改革惠企、改革惠民,推出一批小切口、快见效的“微改革”“微创新”,治痛点、解难点、疏堵点,切实提升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完善全链条、全周期、全市域改革推进机制,持续开展改革典型示范活动,培树更多具有枣庄特色的改革品牌。改革必然有风险,不改革就会有危险,我们允许改革有失误,但决不允许不改革。
更大力度扩大对外开放。主动对接开放大战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RCEP、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建设,推动枣庄成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节点。打造对外开放前沿窗口,全力争创综合保税区,加快建设临港产业园。健全外商投资“直通车”制度,拓展外资引进渠道,攻坚日韩、突破欧美、深耕港澳台,促进利用外资量质齐升。加快外贸发展步伐,培优扶强重点外贸企业,重点招引有进出口业绩的实体企业,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力争外贸在全省增速领先、总量进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抢占国际市场。
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不断推出创新举措、完善政策体系,推动营商环境走在全省前列。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数字赋能,实现“一次办好”向“一次不跑”升级,进一步叫响“枣办好”政务服务品牌。建立营商环境评价和监督机制,常态化开展大家评活动。把营商环境纳入巡察、督查重要内容,加快营商环境立法,用法治的硬手段维护发展的软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保护民营经济,关心爱护民营企业家,健全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政策保障机制,全力促进“两个健康”。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搭建智慧信用平台,让“事事讲诚信、厚道枣庄人”成为最鲜明的地域品质。营商环境人人有责,谁破坏枣庄的营商环境,谁就是枣庄发展的罪人,就要拿谁是问,决不姑息、决不手软。
(四)激活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构建高质量创新生态。围绕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推动创新要素顺畅对接、高效配置,不断厚植创新创造的沃土。深化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改革,大力推行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项目经费包干制,协同突破“卡脖子”难题。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放大效应,健全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每年新增发明专利300件以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和动力。
促进高效率成果转化。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价值。要拓宽科技成果供给渠道,积极对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持续加强与大院大所、名校名企的战略合作,做大科技创新“种子库”。发挥济南大学产研院、浙大山东工研院和中科院化工新材料联盟、鲁南科创联盟作用,推进更多成果精准对接、快速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让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唱主角”“挑大梁”。科技成果转化绝非易事,要树立“陪着项目一起成长”的意识,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让更多科技成果在枣庄落地生金。
集聚高水平创新人才。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要实施枣庄英才“倍增计划”,千方百计留住用好现有人才,靶向引进一批领军人才、拔尖人才,汇聚一批创新创业团队。创新引才用才工作机制,推行“人才+项目+资本”“产业链引才”“揭榜挂帅”等引才模式。优化改进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统筹做好人才就业创业、落户居住、子女就学、医疗保健等服务,打造“人才来枣更有为”工作品牌。实施技能人才培养提升行动,发挥市技工教育集团作用,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加强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选拔一批枣庄首席技师、鲁班工匠,五年引育高技能人才2万人。实施“游子回枣”和“大学生留枣”计划,支持各类枣庄籍人才返乡创业、驻枣高校学生就地就业。引进人才,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对枣庄发展急需的人才,不看学历看能力,只要是管用的,不惜重金也要引进来、留下来。
同志们!“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是战略选择、长久之策,不是一日之功、不会一蹴而就。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历史主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走好脚下每一步,干好当下每一天,带领全市人民共同创造经济繁荣、物质充裕、生活殷实的富强家园!
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加快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先行先试、循序渐进,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打造城乡共建的宜居家园。缩小城乡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要坚持城乡共建、一体发展,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着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市,让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推动各组团协调联动、向心发展。突出中心城区首位度和枣庄高新区龙头作用,打造张范、永安产城融合示范片区,加快东西城区相向发展,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力。支持滕州强市建设,推动全国百强县位次不断前移,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支持山亭、台儿庄发挥优势、跨越赶超,打造经济发展增长极。以“双十镇”建设为引领,建成一批现代化镇域小城市,力争五年内全国千强镇达到5个、百强镇实现突破。主动融入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加快滕州—邹城、薛城—微山一体化,推动台儿庄—徐州快联快通,实现跨市域互动合作、互利共赢。
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抓好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畅通城市道路“微循环”,持续完善城市功能。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解决城市建设管理领域“老大难”问题。合理布局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成“城市大脑”,让城市更“聪明”、生活更便捷。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让更多青年扎根枣庄、成就梦想。进一步集聚市驻地人气活力,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夜间经济,重点打造双子星广场核心商圈、市文体中心活力片区,加快建设鲁南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区、海王优品总部及健康小镇,力争五年内城镇常住人口达到50万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健康有序发展,争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龙头企业。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推广绿色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擦亮“厚道枣庄人·放心农产品”金招牌。深入实施集体经济三年强村计划,用好用活专项帮扶基金和产业基金,全面完成“破十攀百”任务,探索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入推进清洁取暖、城乡供水一体化,探索开展厨房革命,深化“美丽庭院”建设,沿湖、沿河、沿景区集中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健全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体系,有效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
(二)打造民生共享的幸福家园。实现共同富裕,说到底是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心尽力办好群众关心关注的事情,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创业枣庄·乐业鲁南”行动,促进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五年城镇新增就业17.5万人。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强普惠性职业技能培训,推进产业、企业、创业、就业“四业联动”,让每个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高度关注城乡低收入人群、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支持“希望小屋”建设,确保他们能够过上更有保障、更有盼头、更有品质的生活。
实施公共服务提质工程。坚持教育优先,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支持枣庄学院建设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实施山东煤炭卫校迁建,建设枣庄技师学院新校区、枣庄工程技师学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协调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高水平的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成国家健康城市。落实全面三孩及配套支持政策,多渠道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实施文化繁荣发展行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书香枣庄”,创作更多文艺精品,用文化之光点亮群众幸福生活。实施“文化+”战略,培育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打造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园区。加强文化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枣庄段)建设,建成中兴工业文化遗产公园。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创建省级、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支持台儿庄古城打造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古城品牌和旅游目的地,支持冠世榴园、红荷湿地争创5A级景区,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三)打造生态共美的绿色家园。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共同富裕最靓丽的底色。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动服务和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态“高颜值”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并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低碳发展之路。
深化生态修复。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持续打好“山水林田大会战”,加强生态系统保护,筑牢全域生态屏障。严厉打击非法开采矿山资源行为,因地制宜推进塌陷地综合利用,全面完成破损山体治理和绿色矿山建设任务。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实施沿运河、沿微山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推进“美丽示范河湖”建设,营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巩固环城绿道建设成果,打造凤凰绿道示范片区,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加强污染防治。坚持精准、依法、科学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深化大气污染源头治理,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体系,不断提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推进黑臭水体、雨污混流及污水处理“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完成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任务,确保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全面落实“四水四定”,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确保水资源安全高效集约利用。扎实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健全土壤环境监测体系,保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强化固废、危废规范化处置,加快建设全国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倾力打造“无废城市”。
推动绿色发展。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扎实推进新一轮“四减四增”,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确保如期实现降碳减排目标。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推广新能源汽车使用,争创国家公交都市,让低碳生活走进千家万户。创建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提升垃圾分类管理水平,把节约做成产业。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支持山亭打造区域性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和生态银行,建设“山亭大公园”,争创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四)打造社会共治的和谐家园。社会治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压舱石”。要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以更高治理效能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群众安居乐业。
守牢安全发展底线。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推进平安枣庄建设,有效防范化解各领域重大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持续巩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统筹抓好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领域安全,确保安全形势持续平稳向好。加强金融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融资,推动金融业健康发展。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强化食品药品源头治理和全链条监管,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构建“全灾种、大应急”救援体系,全面提升综合防灾救灾减灾能力。
深化法治枣庄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枣庄、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让法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信仰。提高立法质效,聚焦社会所急、发展所需、民生所盼,制定出台一批地方性法规条例,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推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深入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建成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巩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提升司法公信力。广泛开展“八五”普法宣传,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以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建设为抓手,一体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推广“榴乡诉递”模式,开展全域品牌创建,打造“枣治理·一网办”特色品牌矩阵。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努力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矛盾化解在源头。全面落实《信访工作条例》,用真心真情做好信访工作。推动“雪亮工程”深度实战应用,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持续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促进“一府一委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发挥更大作用,深入开展市区党政领导领办重点提案工作,持续打响“有事好商量”枣庄品牌。引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招商引资前线、项目建设一线献智献力、展示风采。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独特优势,更好发挥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新时代民族、宗教、侨务、港澳台海外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工作,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共同投身到“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火热实践。坚持党管武装,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同志们!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实现共同富裕是共同期盼。我们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共创、共建、共享、共美、共治,以百姓心为心、以人民福为福,把群众柴米油盐的小事办实,把操心烦心的难事办好,把牵肠挂肚的大事办成,让民生福祉更有质感、共同富裕更可触摸,让426万枣庄人民时刻感受到这座城市里满满的幸福味道!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全面从严治党就要跟进到什么阶段”。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一)坚持政治统领,夯实绝对忠诚的思想根基。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好“第一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制度,在学思践悟中感悟思想伟力。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历史自信、坚守理想信念。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阵地管理,壮大主流声音,加快市级融媒体建设步伐,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二)坚持严管厚爱,锻造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要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树牢实干实绩用人导向,突出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乡村振兴等急难险重任务一线,选拔使用一批“猛将”“闯将”“干将”,让担当作为的干部有舞台、有奔头。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统筹做好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工作,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办好“新枣庄大讲堂”,举办“赢在中层”系列培训班,提升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强化干部管理监督,严格落实“凡提四必”要求,坚决防止“带病提拔”。坚持党管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认真做好新时代老干部工作。落实落细“三个区分开来”,大胆容错纠错,严查诬告陷害,及时澄清正名,决不让担当者担忧、流汗者流泪、吃苦者吃亏。
(三)坚持固本强基,筑牢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不断夯实基层基础。严格落实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组织实施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压实党建工作责任。强化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深化拓展城市基层党建全域提升攻坚行动,统筹抓好机关、国企、“两新”组织等各领域党建工作,让党的旗帜在每一块阵地上都高高飘扬。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提升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深入推进模范机关创建,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四)坚持改进作风,激发创新实干的进取精神。党的作风关乎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要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持续用力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基层干部彻底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大力倡树“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广泛开展“五比五看”活动,比工作标准、看自我要求严不严,比工作态度、看担当尽责真不真,比工作精准、看谋划落实细不细,比工作质效、看说话办事实不实,比工作节奏、看思想行动快不快,不断推动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坚持以制度建设增强工作执行力,完善领导领衔、专班专员推进、差异化人均化考核、公开亮屏监督、正负双向激励“五项机制”,创新联系帮包、督导督查、考核评价等制度,切实树立“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的鲜明导向。
(五)坚持反腐肃纪,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反腐败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牢牢抓住管党治党责任的“牛鼻子”,推动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贯通联动、一体落实。坚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精准规范实施问责。完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加强对“关键少数”特别是“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推进“四项监督”统筹衔接,常态化推动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保持反腐败政治定力,坚决纠正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不断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的战略目标。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实现新一届市委巡察全覆盖。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深入开展警示教育,领导干部带头严格家教家风。
同志们!五年看头年,起步很关键。今年是各级换届后全面履职的第一年,也是三年攻坚突破行动承上启下的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状态,始终保持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魄力,始终保持“快就是大局”的冲劲,大力实施工业经济、招商引资、创新能力、营商环境、民生福祉、干部作风“六大提升工程”,确保完成综合考核等次“保三争二”、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十争五奔前三”的目标任务,为五年工作打牢基础、赢得主动。
同志们!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坚定不移走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之路,向着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